國家醫保局將分娩鎮痛等單獨立項,鼓勵醫療機構開展服務——

為產婦提供舒適化醫療(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

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強調,要建立健全生育支持政策體系,大力發展普惠托育服務體系,顯著減輕家庭生育養育教育負擔,推動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

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關鍵要順應群眾期待、聚焦實際問題,著力提高優生優育服務水平,發展普惠托育服務體系,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切實減輕群眾的后顧之憂,從而更有效地釋放生育潛能,推動提升生育水平。

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體現在為老百姓辦好一件件實事中。比如推廣分娩鎮痛等舒適化產科項目,落實好生育休假與生育保險制度,建好家門口的普惠托育場所,推動公共空間配備母嬰室等基礎設施……本版今起推出“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欄目,聚焦各部門、各地區為民服務的實事、小事,完善政策支持,優化環境建設,推進社會整體朝著生育友好的方向不斷前進。

——編 者

生孩子有多痛?一些適齡女性因害怕分娩疼痛而不愿懷孕、生育。近年來,不少醫療機構推出分娩鎮痛、導樂分娩等更加人性化的產科醫療服務,消除了孕產婦的擔憂。目前,分娩鎮痛技術受到越來越多孕產婦的歡迎。

近日,國家醫保局印發《產科類醫療服務價個人空間格項目立項指南(試行)》,將“分娩鎮痛”“導樂分娩”“親情陪產”等項目單獨立項,鼓勵醫療機構積極開展分娩鎮痛等服務,促進生育服務提升優化,滿足生育服務多元化需求,為廣大孕產婦帶來了福利。

分娩鎮痛推廣現狀如何?納入醫保有何好處?記者進行了采訪。

將分娩鎮痛納入醫保支付,更好滿足多元化生育服務需求

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第二人民醫院,已經出院的居民醫保參保人員廖女士,第一胎順產就用上了分娩鎮痛,大大減輕了生孩子的痛苦。“我這次分娩住院3天,用了無痛分娩技術后,住院總費用5000多元,醫保給我報銷了很大一部分。”翻看著住院賬單,廖女士說。

分娩鎮痛,即老百姓常說的無痛分娩,是指椎管內分娩鎮痛技術,麻醉醫生在產婦后腰硬膜外腔位置穿刺并置管,注入鎮痛的麻醉藥物,通常可以讓產婦分娩的劇烈疼痛降至可以耐受的程度(疼痛評分從9至10分降到3至4分)。

2023年,廣西將“無痛分娩”涉及的“椎管內麻醉”“腰麻硬膜外聯合阻滯麻醉”“術后鎮痛”“麻醉中監測”等醫療服務項目納入醫保支付范圍,按甲類交流報銷。同時,適當調整分娩鎮痛病例績效考核權重,鼓勵產科開展分娩鎮痛技術服務,進一步推動該項技術的推廣。

據了解,已有20余個省份先后設立了分娩鎮痛項目的醫療收費標準,但仍有不少地區對分娩鎮痛技術沒有明確的相關收費標準,且存在同一地區不同醫院收費不一致的現象,未能真正體現分娩鎮痛的技術價值。

近年來,各地相繼出臺配套政策推進分娩鎮痛,在專項收費、績效分配等方面加強保障。上海、浙江、貴州等地將分娩鎮痛專項收費納入醫保支付。

“應將分娩鎮痛單獨納入醫保支付,鼓勵醫療機構積極主動開展分娩鎮痛小樹屋,真正做到普惠于民。”北京協和醫院麻醉科主任醫師黃宇光認為,客觀上看,一些地方將分娩鎮痛與自然生產、剖宮產歸為同一醫保目錄,造成了醫院分娩鎮痛做得越多,醫院費用補貼越多,影響了醫院開展分娩鎮痛的積極性。

國家醫保局有關負責人介紹,調研中發現,一些地方按照原來的椎管麻醉項目收費,醫療機構因無獨立的價格項目,降低了提供分娩鎮痛服務的積極性。一些地方則是因麻醉醫生數量有限,無法提供服務,不能很好地滿足產婦對此類生育醫療服務的需求。醫療機構希望明確有關價格政策方向,充分發揮價格調節資源配置的功能,引導醫療機構提供相關服務。

此次國家醫保局印發的《產科類醫療服務價格項目立項指南(試行)》,產科類立項指南單獨設立“分娩鎮痛”“導樂分娩”“親情陪產”項目,支持醫療機構提供以產婦為中心的人性化分娩服務,鼓勵積極開展鎮痛分娩服務,支持有條件的醫療機構向孕產婦提供專業化的陪伴分娩和導樂分娩服務,有利于更好滿足無痛分娩等多元化生育服務需求。

幫助孕產婦和家屬了解分娩過程,正確認識分娩鎮痛

“能否使用分娩鎮痛,是我當時選擇產科醫院的重要考慮指標。”來自江蘇揚州的朱女士5月在南京市婦幼保健院生產時,用上了分娩鎮痛,“在打完麻醉藥半小時后,我感覺宮縮的痛感減弱很多。當時麻醉醫生特意來待產室查看我的情況,還詢問宮縮的感覺明不明顯,很大程度緩解了我緊張焦慮的心情。”

“分娩鎮痛和麻醉大不相同。分娩鎮痛的麻醉藥濃度低、劑量小,藥物通過導管注入產婦腰椎的椎管內,進入血液循環或經由胎盤吸收的藥物量微乎其微,會議室出租對胎兒無不良影響。”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婦產醫院麻醉科主任徐銘軍說,產婦產程往往較長,其間需要產科醫生、麻醉醫生、助產士的多學科通力合作。

什么樣的產婦適合分娩鎮痛?專家表示,大多數產小樹屋婦都適合。在實施分娩鎮痛前需由產科醫生和麻醉醫生進行綜合評估。一般來說,有鎮痛需求的產婦從出現規律宮縮進入第一產程后,經評估能夠正常順產,且無麻醉禁忌證(如凝血功能障礙、穿刺部位感染或損傷、未糾正的產婦低血容量或低血壓、顱內壓增高、嚴重脊柱畸形等),條件合適即可實施鎮痛。

“打了‘無痛’也并非完全不痛,它并不是使整個產程都處于完全無痛的狀態,而是大大減少宮縮的痛感,讓產婦在第一產程得到充分休息,可以保持體力順利完成自然分娩。”徐銘軍說,分娩鎮痛還可以很大程度上抑制應激反應,改善體內環境和胎盤血供,減少胎兒缺氧的發生概率。

近年來,不少醫院開展了分娩鎮痛服務。比如,北京協和醫院麻醉評估門診還下設了婦產科麻醉/分娩鎮痛評估門診,可以為孕婦提供一對一評估及咨詢;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麻醉醫生24小時值守,麻醉醫生為產婦施行分娩鎮痛后,除了在產房監護記錄30分鐘,還可以通過遠程監控系統接收鎮痛泵的運行記錄,實時了解產婦的用藥信息。

2018年,國家衛生健康委下發了《關于開展分娩鎮痛試點工作的通知》,并將912家醫院納入首批分娩鎮痛試點基地名單,有力推動了全國范圍分娩鎮痛工作。“當時分娩時租會議鎮痛率還不足10%,912家醫院開展試點工作后,分娩鎮痛試點工作成效顯著。2022年試點醫院分娩鎮痛率已經達到53.2%,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黃宇光說,進一步普及分娩鎮痛、給予產婦科學規范的鎮痛非常重要。

目前,分娩鎮痛在技術上已經比較成熟,推廣的難點主要在非技術因素上,如患者觀念、人力成本、收費問題等。徐銘軍說,近年來,大眾對分娩鎮痛的了解程度越來越高,越來越多的孕婦主動了解這項技術,但也有人擔心打麻藥對孩子有不良影響。

徐銘軍認為,醫生要幫助孕產婦和家屬了解分娩過程,建立正確的分娩鎮痛認知。一方面,要繼續提高分娩鎮痛的覆蓋率,加強科普宣教,破除“無痛分娩對孩子有傷害”等觀念誤區;另一方面,要加強分娩鎮痛技術推廣和質量提升,完善舒適化醫療服務,開展24小時分娩鎮痛服務,強化全過程管理,滿足生育服務多元化需求。

分娩鎮痛項目區域發展不均衡,專業人才隊伍建設亟待加強

由于各地經濟狀況和消費水平不同,分娩鎮痛率也呈現出一定差異。比如,經濟發達地區的大型婦產醫院、婦幼保健院平均分娩鎮痛率較高,西部地區和縣級以下醫療機構平均分娩鎮痛率較共享會議室低。此外,婦幼專科醫院的分娩鎮痛率顯著高于綜合醫院。

以廣西為例,廣西麻醉質量控制中心統計數據顯示,就目前主流分娩鎮痛方式“椎管內分娩鎮痛”來說,廣西區直單位普及率達64.85%,各地市普及率從27.06%到64.03%不等,其中專科醫院普及率顯著高于綜合醫院,二級醫院和三級醫院普及率近兩年來逐年上升。

由于分娩過程和時間有不確定性,產程可能持續幾個小時甚至十幾個小時。分娩鎮痛除了需要麻醉醫師之外,還需要產科醫生、護士等全程參與。目前,人力不足是分娩鎮痛面臨的最大問題。

“按照分娩鎮痛操作規范,麻醉醫師基本需要24小時待命進駐產房,但由于麻醉醫師數量不夠,目前僅能部分時間前往產房。”廣西岑溪市婦幼保健院麻醉科主任胡全金說,盡管醫院非常重視分娩鎮痛,但該技術的推廣也受到麻醉醫師短缺的制約。

據了解,開展1例分娩鎮痛至少需要1名麻醉醫師、1名助產士和1名產科醫生全程監護,人力成本較大。尤其是縣域基層醫療機構,普遍面臨著麻醉醫師短缺的問題,無法滿足臨床需求。

黃宇光告訴記者,從全國范圍來看,分娩鎮痛服務區域發展仍存在不均衡的問題。由于基層麻醉醫護人員短缺,分娩鎮痛難以常規開展,廣大孕產婦舒適分娩的需求難以滿足,甚至影響了年輕夫婦生育的愿望。

“大力培養麻醉專科護士,促進麻醉專科護理隊伍的建立和完善,讓更多麻醉專科護士從事分娩鎮痛工作,有利于在現有條件下彌補麻醉人才緊缺的問題,更重要的是保障分娩鎮痛過程中的母嬰安全。”黃宇光說。

專家建議,在醫學院校開設麻醉鎮痛專業課程,增加分娩鎮痛等麻醉學時,增加麻醉、產科等臨床相關科室的實習輪轉時間。加強麻醉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規劃和基層醫療機構麻醉專科護理隊伍建設,增設麻醉專科護理編制,提高基層麻醉專科護士待遇和吸引力,為分娩鎮痛和臨床舒適化醫療創造更好的醫療環境。

本報記者 楊彥帆 祝佳祺

(人民日報)

By admi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