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季度,河南省三門峽市盧氏私密空間縣實現食用菌等農產品出口3.8億元,縣內27家加工出口企業一片繁忙;出口貿易拉動縣內食用菌、中藥材、林果業等特色產業蓬勃發展,2024年GDP增速達到了5.3%……
在蓬勃的產業浪潮中,海關總署的傾情幫扶起到關鍵作用。盧氏縣是河南面積最大、平均海拔最高的深山區縣,1997年經國務院確定,由海關總署定點幫扶盧氏縣。
“海關總署幫扶工作組始終圍繞盧氏高質量發展,從出口貿易、項目帶動、技術引進,到干部培訓、山區支教、深山駐村,幫扶盧氏縣邁出一步步堅實步伐、取得一個個可喜變化。”盧氏縣委書記胡志權說。
從擺脫貧困到鄉村振興,28年來一代代海關人正用心用情用力,抒小班教學寫“山海情深”的發展史詩。
從傳統耕作到訂單農業
“白糯玉米畝產多少?”“收購按穗還是論斤?”五月的將軍山村為民服務中心人聲鼎沸,海關駐村工作隊與村合作社聯合舉辦的白糯玉米種植推廣會正在進行。農技專家手中的植株小樹屋圖譜被層層圍住,村民王大爺擠到前排:“這新品種真能比老玉米多掙錢?”
試種戶趙建峰舉起手機展示:“去年通過‘832’脫貧地區農副產品網絡銷售平臺,10塊錢三穗賣到全國,單穗均價3.3元。”盧氏縣女郎山天味生物有限公司負責人郭麗萍承諾:“420袋良種免費發放,保底收購價每斤1.45元,按穗論斤自由選。”話音未落,簽領種子的隊伍已排到院外。
這個深山村落的轉變,始自海關總署駐村工作組的“金種子計劃”。將軍山村雖有4000畝玉米種植傳統,卻曾因品種單一、技術落后陷入“廣種薄收”困境。第一書記吳瓊帶領村“兩委”深入調研,依托當地“海拔高、溫差大”的生態優勢,精選白糯玉米品種,構建“統一供種+技術托管+保底收購”模式。黨員突擊隊率先試種50畝成功,徹底打消了村民“賣相差”“怕受騙”的顧慮。
從深山貨郎到云端掌柜
“貧窮的根子多在觀念。”吳瓊的辦公室里,一張泛黃的《寧德日報》復印件格外醒目,那是他帶領村干部赴福建“取經”的分享見證。村支書張愛霞坦言:“重走‘黨群連心路’,才真正理解‘弱鳥先飛’的深意。”通過與海關的結對共建,山溝里的干部見識了“七山二水一分田”的閩東如何化劣勢為優勢。
思維破冰催生行動突圍。在海關工作隊的推動下,“關駐農鄉”電商平臺應運而生。平臺從取名就歷經波折——或因含盧氏地名,或已被占用數十次注冊被拒。當最終選定“關駐農鄉”注冊通過后,團隊相擁而泣——如今已成山貨出山的云上通道。
家庭主婦魯淑霞的蛻變最具說服力。從面對鏡頭手足無措的“直播小白”,到創造單場5.8萬元銷售額的“山貨西施”,她的筆記本里記滿學習心得:“直播不是叫賣,要講故事”“鏡頭要有呼吸感”。最令觀眾稱道的“五感銷售法”,源自她對山野生活的深刻理解:煮玉米的“滋啦”聲、砸核桃的脆響、蜂蜜拉絲的光澤……這些細節讓屏幕前的消費者仿佛觸摸到伏牛山的脈動。
夜幕下的將軍山村,267盞太陽能路燈如星河落地。煙農李國良踏著光帶走向烤房,精準控溫使上等煙比例提升15%,每畝增收800元。這僅是海關駐村工作隊民生清單中的一項:修復500米輸水管道讓清泉復涌,8公里生產路貫通激活千畝梨園,3處文化廣場升起歡快的廣場舞曲……每個項目時租場地都刻錄著“山海協作”的溫度。
在“關駐農鄉”直播間,實時滾動的訂單數字如星火躍動。去年以來,該平臺助銷盧氏農特產品105萬元,帶動村集體增收20萬元。而更深遠的變化正在發生:白糯玉米深加工車間破土動工,三星級民宿進入裝修尾聲,研學基地規劃圖掛上村部墻面……
當海關幫扶的“海”遇上中原沃土的“山”,激蕩的不僅是105萬元的銷售數字,更是一個村莊從“等靠要”到“自己造”的基因嬗變。這條振興之路,見證著國門衛士的赤子丹心,更鋪展著新時代山鄉巨變的壯美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