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時節,萬物蔥蘢。黃土高原上,滿山遍野的蘋果樹,青果半熟,累累疊疊。
1060畝矮化密植蘋果園,100畝黑枸杞,60畝櫻桃園,20畝草莓園,還有葡萄、油桃等10余個水果采摘品種……走進陜西延安市安塞區南溝村,山上栽下“搖錢樹”,樹上結下“金果果”。
水果水果,“水”字先行。干旱少雨的黃土高原上種水果,如何解決“水”問題?
“淤地壩和水肥一體化的精準滴灌是延安水果種植的小樹屋黃金搭檔。”安塞區水土保持工作隊副隊長劉濤說。
“溝里筑道墻,攔泥又收糧”。南溝村配備多個淤地壩,下雨時通過排水系統把水引到壩里,又在山頂建水塔,天氣干旱時用水泵抽水上山。村里還配套了水肥一體滴水灌溉設施,通過管網壓到每一棵樹底下。
小樹屋南溝村的梁峁間,攔泥蓄水的“南溝2#淤地壩”,修建于上世紀80年代。這幾年,這里又安裝了不少新設備。這些運行管理及防汛預警信息化監測設聚會備,全天候24小時監測淤地壩水位升降、放水工程運行狀態等情況。“大壩的功能也在完善,淤地壩積水可用于梁峁上果園灌溉。”劉濤說。
據了解,延安市共建成中小型灌區857處,有效灌溉面積80萬畝,節水灌溉面積61.95萬畝;農訪談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為0.5736,達到全國平均水平,農業灌溉用水效率不斷提高。
農水互促,延安探索出了小流域治理與產業融合發展的獨特經驗。“溝道打壩、梁峁整地、山坡綠化”,憑借一系列科學用水、生態用水等綜合治理措施,昔日荒山變綠洲,旱地“水”果產業結出累累碩果。目前,延安蘋果種植面積約會議室出租占陜西的1/3、全國的1/9、全球的1/20,全市農民經營性收入超過六成來自蘋果產業。
做好水文章不只促產增收,水凈水美亦可賦能美麗鄉村。
兩個月前,延安市寶塔區南泥灣國有生態林場傳來好消息,經過30多個小時的漫長等待,一只朱鹮順利破殼。這是去年10月朱鹮引入延安后,首次成功孵化出朱鹮寶寶。
被譽為“東方寶石”的朱鹮,對棲息環境很挑剔,要有樹木營巢,要有河湖覓食,還要有安靜的環境。“這是動物對南泥灣環境的肯定。”南泥灣管委會項目管理部部長劉崗說,“除了朱鹮,在南泥灣濕地公園,白鷺、蒼鷺等水鳥數量明顯變多。東方白鸛、黑鸛這些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也常停留覓食。”
黃河一級支流汾川河流經南泥灣。2020年,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建設試點項目在寶塔區開展,總投資3.67億元,著力打造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農村水系整治示范區、綠色生態與紅色文化相結合的旅游目的地,持續改善人居環境和河湖生態環境。
水潤南泥灣,再看“好江南”。河暢水清,岸綠景美,人水和諧,群眾生產生活環境持續改善,鄉村實現宜居宜游宜業,南泥灣處處都是好風光。
“現在接待旅游團比較多,湖北、四川、廣東……能聽到各地方言。游客玩累了,就到我們家吃碗香菇面、嘗嘗燉土雞。教學場地”南泥灣鎮桃寶峪村村民馮延東說。
看到家鄉的游客日漸增多,常年在外打工的馮延東2021年回到老家,改造自家的7間房辦起了農家樂。去年,這家小館的凈收入有30多萬元。“冬天再在后院建十幾間民宿,爭取把客人留下來。”馮延東盤算著未來。
2023年,南泥灣年接待游客突破100萬人次,紅色旅游、生態旅游產業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山因水而美,水為山增色。延安持續開展治山治水,截至目前累計建成各類水庫41座、淤地(攔沙)壩1.16萬座、建成各類飲小樹屋水工程6056處,惠及農村人口163.43萬。“延安市水土保持綜合效益正充分彰顯,水生態建設邁向新高地。”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規劃計劃局副局長張洪星說。